大量研究結果表明,棗原產我國,從酸棗演化而來。在山東臨朐山旺村曾發現了中新世(距今1200萬~1400萬年)矽藻土中山旺棗(Zizyphus.miojujuba Hu et Chang)葉化石,考古學家認為,這種葉化石與現代酸棗很相似。據此可以證明我國在1200萬年前就有酸棗。因此酸棗原產我國無可非議。關于棗樹的起源和演化,近20年來進行了大量研究。許多證據表明,棗的野生種是酸棗,棗是由酸棗演化而來。在形態學特征方面,棗和酸棗有很多相似之處,如棗果有圓形、橢圓形、卵形、長卵形、葫蘆形,酸棗也有相應果形,且酸棗的果形類型多于棗。在果實大小、果肉厚度、果肉甜酸度、核大小、枝葉特征等許多性狀方面,酸棗和棗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,這些性狀的變異是一個連續過程。在棗和酸棗之間存在許多過渡類型,如甜溜溜、老虎眼、算盤子、牛奶子等。在生物學方面,酸棗和棗也非常相似。兩者物候期基本相同,枝芽特性和開花結果習性也很相似,不同的是酸棗的結實能力較強。棗屬植物有很多種,棗與酸棗這兩個種在植物學特征和生物學特性方面最為相似,而棗與其他種相差較大,說明棗來源于酸棗的可能性最大。對酸棗和棗的染色體核型、花粉和同工酶特征及DNA指紋等的分析研究結果也表明,棗由酸棗演化而來。閆桂軍等(1984)對74個棗品種和20多個酸棗類型的染色體數目和染色體核型的研究結果表明,除贊皇大棗為三倍體類型外,其他棗品種和酸棗類型的染色體數均為二倍體(2n=24),棗的核型較酸棗的不對稱性強,說明棗較酸棗進化。張凝艷等(1987)比較了毛葉棗、酸棗和棗的過氧化物酶同工酶譜型,結果表明酸棗和棗的譜型相似,而毛葉棗與酸棗和棗的譜型差別較大,說明棗與酸棗的親緣關系較近。張凝艷等(1987)還對26個酸棗類型和31個棗品種的過氧化物同工酶酶譜的譜型進行了分析,結果表明許多棗品種與酸棗的譜型I、Ⅱ相同,且這兩個譜型是它們的主要譜型。該結果也支持棗由酸棗演化而來。李樹林等(1986)對棗和酸棗的花粉壁表面結構、花粉壁厚度、花粉的溝孔類型、花粉粒大小等性狀進行了分析,結果表明,棗的花粉壁的穿孔較酸棗大,花粉壁厚度與酸棗無顯著差異,但棗花粉壁內層-1較酸棗的厚,棗具有孔溝型、孔孔型花粉,有三孔溝和四孔溝花粉,即棗花粉萌發孔的多樣性增加了。這些證據也表明棗與酸棗親緣關系較近,棗比酸棗進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