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支擴(kuò)成方 組成:參三七、蒲黃炭、甜杏仁、款冬花、川貝母、橘白、橘絡(luò)、阿膠(烊)、黨參各15克,海蛤粉、南天竺、百合、生白術(shù)、牡蠣各30克,糯米60克,白芨120克。 用法:將上藥碾末,貝殼類如牡蠣等采用浸膏入藥,制成散劑或片劑(每片含生藥0.33克)。散劑每日15克,分2次服。片劑,咯血時(shí),每次15片,每日3次;未咯血時(shí)10~15片,每日1~2次。1個(gè)月為一療程。發(fā)病前或發(fā)病時(shí)均可服用。 (2)支擴(kuò)系列片 組成:由4種片劑組成。 ①百合片:百合60克,白芨120克,蛤粉60克,百部30克; ②半夏片:生半夏75克(姜汁浸),百合60克,蛤粉60克,南天竹60克,百部60克,白芨135克; ③小薊片:白芨90克,阿膠1z0克,蛤粉60克,蒲黃60克,參三七60克,用小薊草90克取汁拌入; ④止血片:煅花蕊石90克,血余炭90克,人中白30克,蒲黃炭60克。 用法:將上藥按處方比例共研細(xì)末,加適量賦型劑制成0.3克重的片劑。百合片適于一般支氣管擴(kuò)張癥;半夏片適用于咳嗽劇烈、痰多腥臭者;小薊片及止血片都適用于止血,前者療效較佳,但價(jià)格較貴。后三種藥片可據(jù)癥配百舍片服用。每日服3次,每次5片。 (3)瀉白化血湯 組成:桑白皮15~20克,地骨皮10克,甘草5克,粳米5克,花蕊石15克,血余炭10克,三七3克(吞服)。 加減:發(fā)熱咽痛去地骨皮9加桑葉、菊花、牛蒡子各10克;兼燥火加沙參、麥冬、天花粉備15克;痰熱加魚腥草15~30克,貝母10克,黃芩10克;咯血大發(fā)作加炙黃芪寸太子參各15克。 用法:每日1劑,水煎2次,分2次服。 (4)涼膈散 組成: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薄荷、淡竹葉各6克,連翹、梔子、黃芩各9克,蜂蜜18克(兌入)。 加減:咯血重加茜草根、白茅根、白芨;胸脹痛加枳殼、瓜蔞皮;痰多加橘紅、半夏、膽南星、魚腥草;陰虛去大黃、芒硝,加生地、沙參、麥冬、丹皮等。 用法:每日1劑,煎2次后兌勻,分2次溫服。 (5)加味補(bǔ)絡(luò)補(bǔ)營(yíng)湯 組成:生龍骨30克,生牡蠣30克,廣三七粉3克(沖服),生赭石15克,烏梅15克,知母15克,魚腥草30克。 用法:本方用于支氣管擴(kuò)張咯血,咯血100毫升以下者,每日1劑,分3次服;咯血100毫升以上者,每日2劑,分4次服。 (6)益氣化瘀膏 組成:黨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百合、陳皮、訶子、海蛤殼各100克,半夏、茜草、丹參各60克,桃仁、五味子各30克,枸杞80克,煅花蕊石120克,川貝粉50克,三七粉25克,青黛30克,阿膠150克,竹瀝60毫升,冰糖500克,蜂蜜500克。 用法:將前14味藥加水煎2小時(shí)取頭汁,然后再加水煎30分鐘,取二汁,把頭、二汁混合并濃縮至25oo毫升加入川貝粉、三七粉、青.黛、阿膠和竹瀝,再煎30分鐘,最后加冰糖和蜂蜜收膏約3000毫升。每次服用15~20毫升,每日3次。 (7)五白霧劑 組成:白芨30克,五倍子5克。 用法:將上藥加水至200毫升,煎煮至50毫升左右傾出,再加水100毫升煎煮,過(guò)濾后將兩次濾液混合煎煮至20毫升,再過(guò)濾后,即傾人霧化吸人器之盛藥杯內(nèi)霧化吸人。 |